世人常说“李广难封,冯唐易老”,但鲜有人提到另一位在同一时代,与“飞将军”李广并肩的“不败将军”程不识,实际上他才是更值得尊敬和学习的将领。
《孙子兵法》中有一段话:“故善战者,能为不可胜,不使敌之必可胜。”这句话的含义是,真正擅长作战的人,首要任务不是迅速获胜,而是要让敌人无法取胜,确保自己始终立于不败之地。这也体现了“先立于不败之地”的重要性。实际上,在许多战场上,“不败”的战略思想比“求胜”的心态更为关键。因为从战略角度看,“不败”是“求胜”的前提,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?
虽然有时候“力求不败”的思想看起来过于稳妥,缺少那种热血沸腾的刺激感,但考虑到战争关乎国家存亡、生死存亡,保持谨慎和稳妥更为重要。李广的作战风格倾向于进攻,而程不识则主张防御。若将二者的表现对比,便能看出孰优孰劣。
展开剩余82%李广是西汉的明星将领,因其高强的武力和战斗勇气,深受世人喜爱。若谈到单挑,几乎没有对手能与之匹敌。李广的勇气可嘉,他充分展现了“没有条件,创造条件也要干”的精神,始终以冲动和直接的方式去解决问题。这种简单而直接的行事方式,深得普通百姓的喜爱,因为他们更倾向于看那些激烈、快速且充满激情的战斗。
相比之下,程不识则是一个一生未败的将领。按照他的成就,理应与卫青、霍去病等人同样享有极高的声誉。然而,他并未因卓越的战绩而广为人知,这与李广的个人英雄主义有很大关系。程不识的作战风格以防御为主,少有激烈的战斗,他的作战方式往往缺乏惊艳的战果,因此缺乏足够的吸引力。
事实上,在卫青和霍去病崭露头角之前,程不识在军中的地位和名声与李广几乎平分秋色。李广与程不识都崛起于汉景帝时期,是当时仅次于周亚夫的军事将领。那时,大汉王朝尚处于相对平稳的局势,对外并未展开大规模的征战。因此,尽管李广和程不识在边疆与匈奴的局部冲突中取得了一定成就,但两人各自的风格和表现大相径庭。
李广是典型的进攻型将领,每当匈奴敢来挑衅时,他总是带领队伍勇猛反击,直到敌人退却。李广的这种猛攻方式,充满了力量感和激情,很容易激发民众的热血和兴奋。然而,他的这种作战风格也存在着明显的缺点——过于冲动、不计后果、缺乏策略。例如,他曾未经授权接受梁王刘武的将印,这种行为让他在汉景帝时期始终未能进入中央军队。而且,他在一次追击匈奴小分队时,竟然未与主力部队沟通,导致自己被匈奴大部队包围,最终依靠“空城计”勉强脱险。
与李广不同,程不识的军事风格稳扎稳打,注重防守。他严格训练士兵,每次战斗都周密策划,不轻易出击,始终保持稳重的态度。在防守过程中,程不识虽然未能大败匈奴,但也没有让匈奴从他这里获得任何实质性的胜利,甚至匈奴人得知前方有程不识驻守时,常常选择绕道而行。这种防守方式虽然不引人注目,却在大汉王朝休养生息、维护边疆稳定的时期,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程不识的作战风格在汉景帝时期更受朝廷青睐,因为他能够保证边疆的安全,而不会因个人冒险导致不必要的风险。然而,随着汉武帝的登基,朝廷的军事战略发生了根本性转变。汉武帝的目标是开疆拓土,力图通过进攻强化大汉的国力,而程不识以防守为主的作战风格显然不符合这一战略需求。于是,尽管程不识在汉景帝时期的表现令人称赞,但在汉武帝心中,李广的攻势更为符合当时的需求,因此李广最终得到了更多的机会。
在汉武帝的首次大规模征战中,李广表现得毫不逊色,但最终由于缺乏策略和准备,导致军队覆灭,李广自己也险些被俘。这次失败让汉武帝对李广的能力产生了怀疑,并减少了对他的依赖。最终,李广虽曾是英雄,但因其不擅长长远规划和全局把控,未能取得持久的成功。
程不识的作战风格虽然显得平淡无奇,但他的防守策略却更加稳妥,降低了战斗中的风险,也有效减少了损失。在战争中,程不识能够始终稳住阵地,守住边疆,未给国家带来重大损失。与李广的高风险、暴力式进攻相比,程不识的防守策略显然更符合大汉王朝的实际需要。
从这个角度看,李广的个人英雄主义虽然在局部战斗中能取得一定的成效,但其作战方式极具风险,难以形成稳定的战略优势。相比之下,程不识虽未创造令人震撼的战绩,但其稳重、周密的防守策略则为大汉王朝的稳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。
通过对两位将领的比较,我们可以看出,程不识不仅在军事素养上胜过李广,更能展现出稳定的战略眼光。在现代管理中,这种稳扎稳打、注重细节和全局的思维方式,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。
发布于:天津市网上股票配资开户,燕郊配资最便宜的公司,同花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