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日常生活的快节奏中,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:在忙碌间隙,头晕目眩之感毫无征兆地袭来,身体仿佛失去平衡,或是起身时,突然天旋地转;倘若你是高血压患者,那这些症状很可能是高血压眩晕症发出的警示信号。别怕,古老的中医智慧对此有着独特且行之有效的见解与应对之策。
图片
眩晕多与肝脾肾三脏有关
中医虽无“高血压”之名,但对高血压引发的眩晕早有记载。中医视人体为整体,高血压眩晕症与肝、脾、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。
图片
来源:摄图网
肝阳上亢型:长期处于压力之下,情绪频繁波动如焦虑、愤怒、抑郁等,会严重影响肝脏功能。肝主疏泄、调节气机,若肝失疏泄致肝气郁结,气郁化火则肝阳上亢,冲击头部清窍而引发眩晕。患者除眩晕,还常伴面红耳赤、急躁易怒且情绪难控,以及失眠多梦、夜不安宁、口苦咽干等症,舌质红、舌苔薄黄、脉象弦数。
痰湿中阻型:现代生活中,人们过度食用肥甘厚味、油腻食物且运动量不足,致使脾胃功能渐损。脾胃乃人体运化水湿之关键,脾胃虚弱则水湿代谢失常,在体内积聚成痰湿。痰湿阻滞中焦,妨碍气血正常运行,清阳之气无法上升滋养头部,进而引发眩晕。患者常感眩晕且头重如裹,伴胸闷腹胀、恶心呕吐、食欲不振,舌苔白腻、脉象濡滑。
瘀血阻窍型:因外伤、久病入络或气滞血瘀等因素,血液运行受阻形成瘀血,瘀血停滞于头部经络,阻碍气血流通,脑部失于濡养而引发眩晕。患者眩晕时常伴头痛,疼痛部位固定似被尖锐物刺痛,还伴有记忆力减退、易遗忘近期之事,以及失眠多梦、睡眠质量差、面色晦暗等症状,舌质可见瘀斑或瘀点,脉象细涩。
气血两虚型:脾胃虚弱致运化失常、气血生化无源,久病不愈大量耗损气血,或失血过多未及时补充,均可能造成气血两虚。气血不足难以上荣于脑,头部失养而引发眩晕。患者眩晕发作时常伴神疲乏力、身体极度疲倦,面色苍白或萎黄如失色纸张,还有心悸失眠、心跳加快、少气懒言、语声低微等症,舌质淡、苔薄白,脉象细弱。
肾精不足型:随年龄增长,人体肾精渐衰;长期过度劳累、房事不节也会损耗肾精。肾藏精生髓,脑为髓海,肾精不足则髓海空虚,大脑失养引发眩晕。肾阴虚患者除眩晕外,还有腰膝酸软、五心烦热、潮热盗汗等症,表现为舌红少苔;肾阳虚患者则畏寒肢冷、面色苍白、夜尿频多,伴有舌淡胖、苔白,脉象沉细弱。
图片
辨证之后可用中药调理
中医治病强调辨证论治,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、体征以及辨证结果,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的药方。
肝阳上亢者:天麻钩藤饮【组方:钩藤(后下)12g,石决明(先煎)18g,川牛膝 12g,天麻 、栀子 、黄芩、杜仲、益母草、桑寄生、夜交藤、茯神各9g】堪称 “平肝息风” 的良方。方中,天麻和钩藤宛如两位英勇无畏的 “平肝大将”,能迅速抑制上亢的肝阳,使上冲的气血恢复平稳。黄芩、栀子清热泻火,助天麻、钩藤一臂之力,清除体内的火热之邪。牛膝则引血下行,将上逆的气血引导回正常轨道,从根本上缓解眩晕症状。
痰湿中阻者:半夏白术天麻汤【组方:半夏 9g,白术 15g,天麻、茯苓、橘红各 6g,甘草 3g,生姜 1片,大枣 2枚】是常用的经典方剂。半夏燥湿化痰、降逆止呕,白术健脾燥湿,二者携手,能有效清除体内的痰湿之邪。天麻则负责息风止眩,使眩晕症状得以缓解。茯苓健脾渗湿,陈皮理气化痰,共同辅助主药,增强化痰祛湿、健脾和胃的功效,让清阳之气得以顺畅上升,头部重获清爽。
瘀血阻窍型:通窍活血汤【赤芍、川芎各3g,桃仁(研泥)、红花各 9g,老葱(切碎)3根,生姜(切片)9g,红枣(去核)7枚,麝香(冲服)0.15g,黄酒 250ml】加减应用。赤芍、川芎、桃仁、红花活血化瘀,打通堵塞的经络;麝香、老葱通窍活络,促进头部气血运行;生姜、大枣调和脾胃,使药效更好地发挥。
气血两虚型:归脾汤【白术、茯神、 当归各9g,黄芪 、龙眼肉、酸枣仁(炒)各12g,人参(或党参)、木香 、远志各6g,炙甘草 3g,生姜 5片,大枣 3枚】是经典方剂。黄芪、党参、白术、茯苓补气健脾,促进气血生化;当归、龙眼肉养血安神;酸枣仁、远志宁心安神,改善睡眠。全方共奏补益气血、调养心脾之效。
肾精不足者:左归丸【熟地黄 24g,山药 、枸杞子、山茱萸、菟丝子、鹿角胶、龟板胶各 12g,川牛膝 9g】或右归丸【熟地黄24g,山药 、枸杞子、鹿角胶、菟丝子、杜仲各12g,山茱萸、当归各 9g,肉桂、制附子各 6g】可根据阴虚或阳虚的不同情况,精准补肾填精。左归丸适用于肾阴虚患者,方中熟地、山药、山茱萸等滋阴补肾之品,滋养肾阴,填补肾精。右归丸则针对肾阳虚患者,以附子、肉桂、鹿角胶等补肾助阳之药为主,温补肾阳,让肾阳重新焕发生机,滋养髓海,缓解眩晕。
图片
非药物疗法也有辅助疗效
中医博大精深,其特色疗法以独特理论为基石,注重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,于内调脏腑气血,于外疏经络筋骨,为患者提供多元且有效的健康调适途径。
针灸推拿
针灸作为中医传承千年的瑰宝,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疏通经络、调和气血、平衡阴阳。治疗高血压眩晕症时,百会穴是关键,其位于头顶正中,为阳气汇聚处,针刺可升提阳气、清利头目以缓解眩晕。风池穴也常用,位于颈部后方,与风邪入侵相关,针刺能疏风清热、通利关窍,畅通头部气血。推拿同样有效,按摩头部、颈部的风府穴、天柱穴可改善局部循环,减轻不适,促进脑部供血,让患者快速轻松。
耳穴压豆
耳穴压豆是一种简便易行且效果神奇的中医特色疗法。高血压眩晕症相关的穴位如神门、肝、肾、降压沟等,将王不留行籽用胶布固定在这些穴位上。
图片
来源:霍邱县第二人民医院官网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网上股票配资开户,燕郊配资最便宜的公司,同花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