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我们学了十年英语,却连日常对话都不会?
从初中到本科,我们花了十年学英语——可不少人毕业后遇到外国人,连“问路”这类基础对话都不敢开口,甚至说不完整。我们的英语教育,在“使用能力”培养上的确是失败的。毕竟,任何一项技能学习十年,却连“入门级应用”都达不到,是不可思议的。
我最近拍了和外国人英语对话的视频,视频下有网友总结了原因,很有代表性:一是缺乏真实使用场景,身边很少有机会用英语交流;二是教学偏向语法和做题,忽略了语言的“工具属性”;还有人提到“学英语有损尊严是文化入侵”或“我们没被殖民过所以没语言环境”。这些看法里,“场景缺失”和“教学偏向”其实戳中了关键,我结合自己的理解再进一步说说。
第一,我们的英语教学,把“语言”当成“知识点”来学,而不是“技能”来练。就像学游泳只背“划水口诀”却从不下水,学做饭只记“菜谱步骤”却不碰锅铲,学开车只背“交规条款”却不握方向盘——课堂上我们分析语法时态、背单词词性,却很少有机会用“I want to...”“Could you... ”这类简单句式模拟对话。结果就是,十年下来,我们记住了“过去完成时”的定义,却没养成“用英语表达需求”的本能,自然无法应对日常交流。
第二,我们的英语学习常常跳过了“张口说”这关键一步。语言学习本就遵循“听说先行”的规律——小孩学汉语,都是先听爸妈说话、自己试着牙牙学语,再慢慢学认字、写字。可我们学英语恰好反过来:先背单词、学阅读,把“说”放在最后,甚至直接忽略。不张口的问题,不只是“没机会练”,更会切断“学习动力”和“语言感知”:比如背单词时觉得枯燥,但如果是为了和外国人聊“喜欢的电影”,就会主动记“genre(类型)”“actor(演员)”这类词;再比如,汉语里一句“你这是什么意思”,语气不同可能是疑问或不满,但英语里“What do you mean by that”的重音变化,我们没通过“说”去感受,就永远抓不住这种细微的情绪差异,对话时自然会显得生硬。
第三,我们缺少“敢开口”的语言环境。这种“环境缺失”分两种:一种是客观上的“使用机会少”——身边没那么多外国人,日常购物、工作也用不上英语,这是现实问题,短期内很难改变;但另一种是主观上的“氛围伤害”——很多人刚开始说英语时,可能会说错语法、读错发音,结果身边人要么笑“装X”“你这英语太烂了”,要么吐槽“说这么差还敢开口”。要知道,学任何技能都需要“试错”:学开车会熄火,学做饭会糊锅,但没人会因此嘲笑你;可到了英语这里,“说错”却成了被调侃的理由。这种嘲笑会直接浇灭自信心——本来想再试一次,被笑过后就不敢开口了,久而久之,“不说”就成了习惯,哪怕后来有机会对话,也张不开嘴。
有些客观环境我们无法改变。比如老师教学,但是对于我们个体而言,想要提升英语水平,关键是我们要先意识到:英语不是“用来考试的知识点”,而是“用来沟通的工具”。只有把“说”和“用”放在前面,十年的英语学习时间,才不会白白浪费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博主介绍:资深独立留学文案,专注留学升学咨询15年,可以独立完成出国留学全套服务(行业内全套操作的人不多)。15年行业经验,大部分时间是做后期申请工作的文案(公司里面真正帮你做申请的人),只做过短暂半年前期顾问。
网上股票配资开户,燕郊配资最便宜的公司,同花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