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朋友圈里流传着一张关于苏州中学录取教师名单的图片:
2025年录用的13名应届生教师名单里面,有5名硕士和8名博士,毕业院校有北京大学(4人)、清华大学(6人)、南京大学(2人)、中国科学院大学(1人),分布的学科包括语文、物理、化学、生物、政治、历史、地理等,这些被录用的人员里面,所学的专业没有一个是师范类专业,都是与学科相近的专业,比如语文老师学的是中国古典文献学、汉语文字学,物理教师学的是天体物理和光学工程等。
我在一所重点高中教学,也算是资历较深的老师了。说句实在话,看到这张截图的时候,还是感到有些惊讶。心里有一种降维打击的感觉。
实事求是的讲,从全国来看,在基础教育阶段当老师的这个群体,整体智商水平和学习能力最多算是中等偏上的一个层次。那些学霸级别的顶尖高手在报考志愿的时候,对师范类专业以及院校根本就是不屑一顾的。
很多男生不愿意当老师,大致有这么几方面的原因:
一是因为工资收入不高;二是因为老师这个职业太单调了,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,一辈子就站在讲台上教书,重复着昨天的故事;三是工作压力太大,领导要教学成绩,家长要学习成绩,还要处理好与学生、家长之间的关系。一句话,当老师的职业幸福指数并不高。
但是,在就业市场上出现供大于求的今天,很多大学毕业生根本找不到工作。我周围几个同事家的孩子,有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的,因为找不到工作,目前还赋闲在家。就更别提那些普通大学的本科毕业生了,大把大把的人都在送外卖的路上。
尽管就业形势如此内卷,但是我所在的这个地方,博士研究生要想回来就业的话,所有的机关事业单位随便挑选!这说明什么?博士这个学历层次的人,在区县级别的地域内还是非常少的,物以稀为贵嘛。但是我猜着,用不了多久,在区县地域就业的博士会成为司空见惯的“大白菜”。
回想基础教育阶段的老师,从大批的社办教师到中师毕业生,再从师专毕业生到本科师范生的普及,大概用了40多年的时间吧。这些年,到区县城里中小学教书的老师,硕士研究生的数量越来越多,不过博士毕业生目前来看还是极为少见的。毕竟高学历、高层次的人才落地是先从高处落到低处的。我所说的高处和低处不仅是指行政区划里面的省会城市、地级市、区县等层次,还包括经济发达地区、经济一般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。
我记得前些年的时候,深圳市的一些中学录用的教师里面,早就是顶尖高配了,清北毕业生、海外名牌大学的留学生,都挤破了脑袋往里钻。什么原因?重奖之下必有勇夫呗。那时候深圳那嘎达工资奖金收入太高了。
据悉在2019年深圳龙华区教育局发布的招聘公告显示,本科学历教师年薪在26万元以上,研究生学历教师年薪在28万元以上,全日制博士还有20万元奖励;2021年,深圳中小学教师年薪可达28万-30万左右,部分学校硕士毕业年薪25万保底,博士35万保底。
在这种丰厚的薪酬待遇之下,很多名校的毕业生自然就是趋之若鹜了。不过,经济发达地区教师高薪酬的信息在网上曝光以后,也引发了舆情。当时正处于经济低迷时期,可能引起高层的关注,从 2021年开始,以深圳为代表的地区传出降薪的消息,至于现在降到什么程度了,就不得而知了。
我通过深圳市教育局官网查到了深圳中学2025年招录教师的名单,感到五味杂陈啊!前些年深圳教师工资高的时候,名校的博士都争先恐后来应聘,如今最高学历也就是硕士了,并且没有清北毕业生和海外名牌大学的毕业生。与全国绝大多数地方的中学相比较,深圳中学的教师师资力量仍然强大,但是相比于往年已经不复当年荣光。
那么问题来了:苏州中学的教师招聘为啥重演深圳中学的故事,能吸引到清北等名校的博士、硕士毕业生呢?
通过查询发现,朋友圈流传的那张图片显示的招录教师名单仅仅是深圳中学2025年招录的一部分,这部分应该属于苏州中学校赴高校招聘的2025年应届高层次优秀毕业生。我在苏州中学官网上看到了另一份《江苏省苏州中学校招聘2025年应届高层次优秀毕业生录用公示》名单。在这份名单上,学历层次主要包括硕士和博士两种类型,毕业院校包括苏州大学、山东师范大学、华中科技大学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、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等。虽然从阵容上看不如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阵容豪华,但是录用的教师层次依然是非同小可的。
根据了解,2025年苏州中学的教师招聘能吸引到清北等名校的博士、硕士毕业生,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。
国家鼓励非师范高等学校毕业生到中小学或者职业学校任教,为苏州中学招聘清北等名校的毕业生提供了政策支持。
苏州中学是当地知名的重点中学,良好的办学成果和口碑能够吸引优秀人才加入。清北硕士、博士毕业生除了本职的教学任务外,还有储备学科竞赛教练、推动课题研究、科研项目等方面的考量,这为清北等名校的毕业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。
苏州中学为吸引高层次人才,提供了极为丰厚的人才奖励与补贴,有消息称清北本科及硕士研究生将给予50万元房票补贴,硕士给予5万元安家补贴,还有15万元至20万元一年的人才奖励;清华、北大博士研究生的房票补贴高达105万元,人才奖励25万元至30万元一年。这些优厚的待遇对清北等名校的毕业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。
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,每年毕业的研究生数量众多,博士进入中小学教书已并非新现象,甚至已经是一种常态,苏州、杭州、深圳等地的中学以及各地的重点中学在招聘新教师时,都提出了硕士以上的学历要求,入围复试的基本上全是博士。
对于这种现象,民间的观点也是各持己见,有鼓掌欢迎的,也有反对的声音。
1、赞成者的观点主要包括:
清北硕博等名校高学历者具备深厚学科背景、强学术能力与科学学习方法论,能有效启发顶尖中学生的学术直觉、拓展学术视野、培养学术兴趣。
作为学校“软实力”象征,其能增强学校品牌形象与竞争力,吸引优质生源,助力形成教育良性循环。
名校与高学历可作为学习能力、知识基础、自律性的参考凭证,能快速缩小候选人范围,降低招聘的时间与人力成本。
选择此类人才,学校在学科知识储备、教育视野等方面“踩雷”概率低,可快速满足基本教学需求。
部分单位将“名校员工比例”作为实力名片对外展示;名校毕业生可能带来校友资源、院校合作机会等附加资源。
2、不赞成者的观点主要包括:
教育核心能力(教学、沟通能力,育人情怀与责任心)与学历、名校背景非强关联。过度看重学历会让学校忽略非名校但教学能力出众的候选人,反而使“有学历没能力” 者进入教师队伍。
加剧教育内卷,破坏公平竞争,陷入 “为学历而学历” 的恶性循环,忽视教学实践能力提升。同时剥夺非名校毕业生公平竞争机会,扭曲人才成长导向。
名校背景教师的成长路径、教育理念趋同,“唯学历” 筛选会排除不同背景人才,导致教师队伍缺乏多样性,难以提供多元教学方法与视角,影响学生全面发展。
学历高不等于教得好,会做题与会教学是两码事,部分博士以自身标准要求学生,仅少数尖子生能听懂,且非师范出身可能不懂教育,有外行练手之嫌,师范专业人才更适配。
中学无需博士任教,高学历与岗位不匹配,属人才浪费,且可能挤压双非、大专师范生就业空间。
博士因薪资低难以长期坚持,频繁换老师影响学生学习。
高校研究生盲目扩招远超岗位需求,导致高学历人群被迫下沉就业。
(声明:部分配图来自网络,部分配图系AI生成)
网上股票配资开户,燕郊配资最便宜的公司,同花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